既是创业者,更是“新农人”│高知青年“燕归来”,在江北乡村书写滚烫人生
10年前,在外工作多年的江北盘城青年李伟军返乡创业时,考虑的是成本和收益。而今,经历了贷款创业到规模性发展几轮蜕变和摸索之后,回乡创业在李伟军眼里已不只是一门“生意”,还是与村民共建共享乡村的全新生态链。从加入到融合,自己不只是创业者,还是“引路人”和“新农人”。
近年来,许许多多如李伟军一样的返乡创业青年,来自农村,又从城市归来反哺故土。他们带来的新知识、新理念、新技术,为这片田野注入更多的希望与动能,在这个过程中,这些鲜有锄禾耕田经历的“80后”“90后”,也在重拾祖辈的乡土记忆,感悟乡村之于中国社会的独特价值。
放弃体制内“铁饭碗”,名校高材生回乡种桃“80后”李伟军出生于盘城街道,小时候被教育只有好好学习才是农村人唯一的出路。2001年,李伟军考取南京大学,靠自己的勤奋学习走出了乡村,崭新的生活徐徐铺开。成家、立业…… 拥有了体制内工作和美满家庭的李伟军,心里最眷恋的还是家乡的那片土地。每当节假日,他都喜欢带上妻儿回到盘城体验田园生活。
∆ 李伟军江北盘城坐拥龙王山风景区及滁河风光带,距离主城区仅半小时车程,这些年从“雨天一身泥、晴天一身灰”到宽敞的马路、完善的基础设施,盘城已成为远近闻名的“金陵葡萄小镇”…… 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激活了李伟军的创业“细胞”,2010年,李伟军毅然放弃体制内“铁饭碗”,不顾家人反对返乡创业,把目光盯上了桃子种植。
“返乡创业除了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责任感,家乡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广阔的发展空间,以及与城市间不断缩小的差距,也是吸引我回来的驱动要素。”李伟军介绍,创业初期,资金拮据,只能贷款购买材料,改善农场设施。为了保证作物生长情况良好,他每天吃住在农场,仔细观察桃树的细微变化,平整土地、除草、施肥、剪枝也都亲力亲为。
创业不易,贵在坚持。凭借着勤奋好学、勤劳肯干以及街道、社区不时送来的“技术经”,李伟军通过控产增效、循环农业等栽培管理技术,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优质安全、绿色生态、效益优良的农业发展路。2015年,全国第13个、江苏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新区——江北新区成立,随后一系列政策施行,对农业发展扶持力度加大,李伟军看到了发展的曙光。同年,他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引进新品种“寒露脆蜜”冬桃,同时搭建互联网平台,完美解决了当地桃树品种抗病性差、产量不稳、销路窄等问题,冬桃第一年全年产量就达到了10万斤,销售额达200万元,其中线上销售额占到70%,他自己的农场品牌——“桃人喜”也随之诞生,并获得绿色产品认证。 ∆ 李伟军培育的“寒露脆蜜”冬桃
“返乡创业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,要有一个过程。”在李伟军看来,年轻人有知识、肯学习,他们应当是投入新农业的主力军,但过去由于对农业认识肤浅,没有经验、不懂技术,试错成本较高,很多年轻人不敢跨入这个行业。经过10余年的摸爬滚打,如今李伟军已将种植面积扩大至100亩,季节性用工每年达2000多人,并带动了一批农户种植果树,相关农户全年收入提升35%,返乡创业让李伟军成为江北远近闻名的典范,他的农场被评为“省级示范家庭农场”。
∆ 李伟军的“桃人喜”家庭农场
“年轻人加入到‘新农人’大军当中,农业发展有了生生不息的中坚力量。”李伟军感慨地说,当前,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新阶段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,新技术、新理念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,物流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这些都为“新农人”返乡创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空间。他认为,技术、项目、资金等资源要素要下沉乡村,推动农村电商、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发展,进而形成集群效应,产生规模效益,才能实现乡村产业与人才发展双赢。
斥资百万,将荒废老屋翻修成“诗意田园” 未来的农村什么样?每个“新农人”心里都有一个“桃花源”。在盘城街道马汊河与滁河交界处,一座设计精美的庭院让人眼前一亮,幽静雅致的庭院、古朴简洁的装修,与蓝天白云构成一幅天然的“油画”。实木秋千、砂石小径、ins风泳池、花园石桌……小院一派简约,又带着现代精致感,似隐非隐,充满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禅意。
∆ 小院航拍 小院的女主人杨媛媛是土生土长的江北本地人,她从村里走出去上大学,工作后一直在商界打拼。久居繁华都市之中,看着钢筋水泥筑就的高楼大厦,杨媛媛总是会觉得冰冷,她渴望有一天住回乡间小院,在她眼里,老宅虽然斑驳,但处处都是美好的气息。
∆ 杨媛媛“原本只是想翻修一下,回来跟家里人过年住得舒适些。”几年前,积攒了一定积蓄的杨媛媛斥资百万将老宅翻建,通过精心设计施工,荒废老屋变身一座接近600㎡的精致庭院,此番举动无意中也吸引了不少投资人,甚至有人数次上门谈判,愿意每年出30万租金开民宿。
∆ “一涧”小院内景“与其出租,不如自己经营。”拥有丰富市场经验的杨媛媛敏锐地察觉到背后蕴含的价值,乘着乡村振兴的“东风”,系上对家乡的情感,杨媛媛就这样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。她放缓事业脚步,把重心放到了老家,首先将私宅对外开放,为家庭、好友、公司等团体提供聚会娱乐、私厨美食等订制服务,同时整合周边的农副产品,并将亲子旅游等内容作为增值服务提供给客户。家庭成员也做好明确分工,平日里父母负责打理庭院,同村的姨妈掌勺做菜,杨媛媛和爱人则负责客户接待和线上运营。
“这里以窗为画框,直通乡野。置身于此间,晴时,看云与花海,享受一个人的清风暖阳;雨时,看雾、听雨、喝茶、聊天,尽享看‘云卷云舒、花开花落’的欢愉;把时光按下‘暂停键’,慢下来,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,寻找你的诗意时光……”杨媛媛的文案写得很唯美,在她的不懈努力和街道的支持下,小院逐渐在网络上火热起来,成为江北乡村游版图中炙手可热的新星,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不少单位把员工团建也办到了这里。身为土生土长的盘城人,杨媛媛知道村里有草鸡蛋、绿色蔬菜等特色农产品,然而没有好的销售渠道,便利用自己接触客户多的特点来帮助村民。 ∆ 杨媛媛在家门口为客户办派对
现在,杨媛媛立志要在日益兴盛的乡村旅游行业中树立典范,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带动村民们,把日子过得红火起来。“创业的过程不容易,所幸付出还是有回报的。”杨媛媛表示,每逢节假日,小院总被抢订一空,现在基本上周末也需要提前一到两周预定。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深入,杨媛媛希望有更多年轻人看到乡村发展的机遇,她在返乡创业奔小康的路上,有了新的期望:愿自己的家乡成为更多人的“诗和远方”。
“离土不离乡”,是返乡创业的深层动因“离土不离乡”是大多数中国人心底的价值取向,也是很多青年返乡创业的深层动因。对于长芦青年王伟来说,“回家”便是返乡的全部意义所在。
王伟是长芦街道玉带人,他坦言,返乡创业的最初想法并非“宏图大志”,从小看着父母辛苦打拼,对他来说,返乡创业起初只是想为父母分担辛劳。2010年拿到工程管理本科毕业证书时,他接到不少城里企业的橄榄枝,但他只想回乡。“以前农村是贫穷、落后的代名词,但现在不同了,各项基础设施跟上来,生活十分方便。”
∆ 王伟和他的养殖场
可返乡后做什么?虽说从小在农村长大,看惯了长辈们在农田里忙活,但王伟没种过庄稼,农业对于他来说既熟悉又陌生,同时缺乏资金、创业经验和技术支持,这些都是他要跨过的创业门槛。
“我要在闲置的土地上做文章。” 经过多方调查分析,王伟以薄弱的初始成本,通过流转土地种植蔬菜、苗木,同时发展林下养殖。“农业的生产周期比其他产业长,前几年一腔热情没做成事,还欠了一堆债。”创业伊始,王伟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,赚钱并不容易。但返乡创业之难,不只难在开头,还难在过程。
王伟发现景观树木需求量大,他从市场需求入手,找准自身定位,农林业融合开发,学习种植技术与经营模式,不断提升自己。经过打拼,他的事业开始走向正轨并慢慢形成规模。不过,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2016年和2018年的大雪导致蔬菜大棚倒塌,受损面积达100多亩,让事业刚有起色的王伟遭受重创,当年全部亏损,负债累累。
∆ 王伟种植的苗木 “去城里打工吗?”此时的王伟几度想要放弃“。舍不得!倾注心血的土地,跟着我干的村民,我回来的初衷 ……不能就这么算了!”经过深思熟虑,他重拾信心,攻坚克难,在政府的扶助下,将受损的大棚重新修复。重振旗鼓后,他频频外出考察和学习,拜访农科院专家,每天走到田间地头和乡亲们沟通,想尽办法对接各类资源拓展销路……
“在哪里创业都不易,要沉得住气。”目前,王伟扩展了700多亩园林种植花卉苗木,经营的紫薇、紫叶李、红叶石楠等30余种景观树颇受市场青睐,同时承包家庭农场,经营家禽和渔业生态养殖,创立自己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。
乡村振兴大潮下,曾经凋敝的农村重焕生机,成为千千万万青年人实现创业梦想的热土。“但返乡创业,绝不是逃避城市就业焦虑的后路,也不是轻易能成功的捷径。”王伟坦言。
10年前,在外工作多年的江北盘城青年李伟军返乡创业时,考虑的是成本和收益。而今,经历了贷款创业到规模性发展几轮蜕变和摸索之后,回乡创业在李伟军眼里已不只是一门“生意”,还是与村民共建共享乡村的全新生态链。从加入到融合,自己不只是创业者,还是“引路人”和“新农人”。
近年来,许许多多如李伟军一样的返乡创业青年,来自农村,又从城市归来反哺故土。他们带来的新知识、新理念、新技术,为这片田野注入更多的希望与动能,在这个过程中,这些鲜有锄禾耕田经历的“80后”“90后”,也在重拾祖辈的乡土记忆,感悟乡村之于中国社会的独特价值。
放弃体制内“铁饭碗”,名校高材生回乡种桃“80后”李伟军出生于盘城街道,小时候被教育只有好好学习才是农村人唯一的出路。2001年,李伟军考取南京大学,靠自己的勤奋学习走出了乡村,崭新的生活徐徐铺开。成家、立业…… 拥有了体制内工作和美满家庭的李伟军,心里最眷恋的还是家乡的那片土地。每当节假日,他都喜欢带上妻儿回到盘城体验田园生活。
“返乡创业除了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责任感,家乡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广阔的发展空间,以及与城市间不断缩小的差距,也是吸引我回来的驱动要素。”李伟军介绍,创业初期,资金拮据,只能贷款购买材料,改善农场设施。为了保证作物生长情况良好,他每天吃住在农场,仔细观察桃树的细微变化,平整土地、除草、施肥、剪枝也都亲力亲为。
“返乡创业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,要有一个过程。”在李伟军看来,年轻人有知识、肯学习,他们应当是投入新农业的主力军,但过去由于对农业认识肤浅,没有经验、不懂技术,试错成本较高,很多年轻人不敢跨入这个行业。经过10余年的摸爬滚打,如今李伟军已将种植面积扩大至100亩,季节性用工每年达2000多人,并带动了一批农户种植果树,相关农户全年收入提升35%,返乡创业让李伟军成为江北远近闻名的典范,他的农场被评为“省级示范家庭农场”。
“年轻人加入到‘新农人’大军当中,农业发展有了生生不息的中坚力量。”李伟军感慨地说,当前,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新阶段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,新技术、新理念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,物流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这些都为“新农人”返乡创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空间。他认为,技术、项目、资金等资源要素要下沉乡村,推动农村电商、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发展,进而形成集群效应,产生规模效益,才能实现乡村产业与人才发展双赢。
斥资百万,将荒废老屋翻修成“诗意田园”
未来的农村什么样?每个“新农人”心里都有一个“桃花源”。在盘城街道马汊河与滁河交界处,一座设计精美的庭院让人眼前一亮,幽静雅致的庭院、古朴简洁的装修,与蓝天白云构成一幅天然的“油画”。实木秋千、砂石小径、ins风泳池、花园石桌……小院一派简约,又带着现代精致感,似隐非隐,充满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禅意。
“这里以窗为画框,直通乡野。置身于此间,晴时,看云与花海,享受一个人的清风暖阳;雨时,看雾、听雨、喝茶、聊天,尽享看‘云卷云舒、花开花落’的欢愉;把时光按下‘暂停键’,慢下来,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,寻找你的诗意时光……”杨媛媛的文案写得很唯美,在她的不懈努力和街道的支持下,小院逐渐在网络上火热起来,成为江北乡村游版图中炙手可热的新星,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不少单位把员工团建也办到了这里。身为土生土长的盘城人,杨媛媛知道村里有草鸡蛋、绿色蔬菜等特色农产品,然而没有好的销售渠道,便利用自己接触客户多的特点来帮助村民。
现在,杨媛媛立志要在日益兴盛的乡村旅游行业中树立典范,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带动村民们,把日子过得红火起来。“创业的过程不容易,所幸付出还是有回报的。”杨媛媛表示,每逢节假日,小院总被抢订一空,现在基本上周末也需要提前一到两周预定。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深入,杨媛媛希望有更多年轻人看到乡村发展的机遇,她在返乡创业奔小康的路上,有了新的期望:愿自己的家乡成为更多人的“诗和远方”。
“离土不离乡”,是返乡创业的深层动因
“离土不离乡”是大多数中国人心底的价值取向,也是很多青年返乡创业的深层动因。对于长芦青年王伟来说,“回家”便是返乡的全部意义所在。
王伟是长芦街道玉带人,他坦言,返乡创业的最初想法并非“宏图大志”,从小看着父母辛苦打拼,对他来说,返乡创业起初只是想为父母分担辛劳。2010年拿到工程管理本科毕业证书时,他接到不少城里企业的橄榄枝,但他只想回乡。“以前农村是贫穷、落后的代名词,但现在不同了,各项基础设施跟上来,生活十分方便。”
可返乡后做什么?虽说从小在农村长大,看惯了长辈们在农田里忙活,但王伟没种过庄稼,农业对于他来说既熟悉又陌生,同时缺乏资金、创业经验和技术支持,这些都是他要跨过的创业门槛。
“我要在闲置的土地上做文章。” 经过多方调查分析,王伟以薄弱的初始成本,通过流转土地种植蔬菜、苗木,同时发展林下养殖。“农业的生产周期比其他产业长,前几年一腔热情没做成事,还欠了一堆债。”创业伊始,王伟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,赚钱并不容易。但返乡创业之难,不只难在开头,还难在过程。
王伟发现景观树木需求量大,他从市场需求入手,找准自身定位,农林业融合开发,学习种植技术与经营模式,不断提升自己。经过打拼,他的事业开始走向正轨并慢慢形成规模。不过,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2016年和2018年的大雪导致蔬菜大棚倒塌,受损面积达100多亩,让事业刚有起色的王伟遭受重创,当年全部亏损,负债累累。
“去城里打工吗?”此时的王伟几度想要放弃“。舍不得!倾注心血的土地,跟着我干的村民,我回来的初衷 ……不能就这么算了!”经过深思熟虑,他重拾信心,攻坚克难,在政府的扶助下,将受损的大棚重新修复。重振旗鼓后,他频频外出考察和学习,拜访农科院专家,每天走到田间地头和乡亲们沟通,想尽办法对接各类资源拓展销路……
“在哪里创业都不易,要沉得住气。”目前,王伟扩展了700多亩园林种植花卉苗木,经营的紫薇、紫叶李、红叶石楠等30余种景观树颇受市场青睐,同时承包家庭农场,经营家禽和渔业生态养殖,创立自己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。
乡村振兴大潮下,曾经凋敝的农村重焕生机,成为千千万万青年人实现创业梦想的热土。“但返乡创业,绝不是逃避城市就业焦虑的后路,也不是轻易能成功的捷径。”王伟坦言。
来源| 新江北报/江北新时空深度报道记者 韩正莲
编辑| 新江北报融媒体中心 王小娟
责编| 刘瑞
主编| 江风楚韵
责校| 唐肖春
[版权声明]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
[侵权处理] 部分图文无从溯源,如涉版权问题,24小时内删除。
[联系方式] 可在微信后台留言
往期精选
1.鼓楼医院二期出地面!4家医院重磅升级,可以期待了
2.新江北报2023年发展大会“促深融”“强出圈”!
3.终于!这条地铁修到我家门口了
1.鼓楼医院二期出地面!4家医院重磅升级,可以期待了
2.新江北报2023年发展大会“促深融”“强出圈”!
3.终于!这条地铁修到我家门口了